新栏目征稿

优秀审稿专家

投稿指南

微信微博公众号

相关链接

首页 > 投稿指南 > 论文写作指南

 提高文章命中率的秘诀

在网上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有的研究生说自己的文章从高到低投了四次才中,还有的人投了七、八次才中的呢。要我说来,这全是胡搞。我以前的博士生导师发表30多篇Nature MaterialsPNASJACSAngewandte Chemie,投的文章命中率95%。我以前的硕士生导师投的文章命中率90%以上。我自己发了40多篇文章,命中率也有90%以上。没有命中的几次中,除了一次是我决策失误以外,其它都是别人的决策,我事先知道不行却阻挡不住别人。那么,提高命中率有什么秘诀呢?

首先,打铁还需自身硬。也就是说,要把科研工作做好,把文章写好。有经验的导师和科研工作者就是知道“怎样才完整”了,而学术水平不行的人眼睛里看到的就是“有数据了”、“成了”,实验还没有怎么开展就默认“数据差不多了”,“下周就可以交出来了吧”,这岂不是违背科研基本规律?当学会用审稿人(甚至杂志编辑)的眼光来挑剔自己的文章时,学术水平就提高了。

其次,选择好“对路子”、“对胃口”的杂志非常重要,好文章投错了杂志一样会被退稿。在2002年一次学术会议上,一个报告者报告了他的工作,结尾时候说:“这个工作当初投Catalysis Letters被退稿,而转投Science反而中了。”杂志的“范围”和“喜好”当然有差别,实验工作的风格(style)也有区别,有的以研究机理为主,有的报告了表观现象,投错了杂志当然不会中,这不仅仅是杂志引用因子高低所引起的。

比如说:为什么有的文章应该投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而不是Journal of Catalysis?哪些文章应该投Applied Catalysis A而不是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A或者Journal of CatalysisCatalysis LettersJournal of Catalysis的研究简报有什么区别?Applied Catalysis AApplied Catalysis B有什么区别?

我再举一个例子:现在很多大学都有BBS。为什么同样一篇文章,发表在文学版能被mark,而发在学术版就无人问津?为什么同样一篇文章,发表在新闻版能引起轰动,回帖无数,而发在出国版却马上被删掉?这就是区别!

为了了解杂志的范围和喜好,就是需要在平时花时间浏览杂志的文献,认真体会。不是叫你故意迎合杂志的风格来改变自己的科研风格,而是根据自己科研风格、文章的风格来选取合适的杂志。

自己做了该杂志审稿人、编辑后,就有种“熟门熟路”的感觉,知道这个杂志就是发这样的文章,如果是什么类型的文章投过来,其他审稿人会怎么说。

当然有人也许会说,“你不试试看,怎么知道中不中?”我的回答是:学术水平高的导师不试就能预测出中或者不中了,我以前的博导Francisco Zaera发表250篇文章,命中率95%就是明证。

那么有的人也许会问:“投错了杂志,投不中有什么坏处吗?”我的回答是:当然有坏处。老是这样的话,编辑和审稿人都知道你老是来胡搞。更何况有些人在稿子被退稿后,“失魂落魄”地把稿子改投低档次杂志了,但是如果本来能端正思想,第一次投稿也能中合适的中档次杂志。

再次,当文章被某一杂志退稿时,不要总是抱怨审稿人对中国人的歧视、不公,而要首先找找自己的原因!如果真的是不公的话,怎么在高声抱怨的同时,心虚不敢去抗辩?在找到原因后,把批评意见当作是提高自己稿件水平的一个契机,补充新的实验,并精心修改文章以后再投它刊,而不是改也没改,当天另投他刊。如果没有修改的话,审稿人说的问题还是存在。如果改投它刊被接收了,那么错误还在那里;如果退稿,很可能还是由于这些问题引起的,因此态度非常重要。

最后,说到所谓"credit"(信誉)的问题:如果你在投稿前总是把好关,投送在科研方面和写作方面都优秀的稿件,并且投送的稿件总是得到审稿人的好评,文章发表后能够被新闻报道,能够被广泛引用,短期内的引用次数远超过杂志的引用因子,那么这也是credit,属于“信得过产品”。(引自小木虫网,作者:zhenmafudan

本文引用地址:http://emuch.net/html/200903/1241056.html

 

冯长根:中国学术论文存在的六大问题

 

对中文学术论文质量上存在的问题,我们节选了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冯长根近期总结的一些观点,相信会对国内的科研工作者,尤其是青年学生作者在撰写论文时有很好地启发和帮助,他认为国内的学术论文主要存在以下六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引言过于笼统,起不到引言的作用。对研究背景、内容和工作的意义,没有实质性的描述。

第二个问题是整个学术论文没有对同行工作的介绍,把我们的学术论文一放到国际背景下,看起来有点像小学生的论文。

第三个问题是作者手上没有有分量的文献,参考文献量太少,有的只有两三篇,有的根本没有参考文献。

第四个问题是在写作方面缺乏研究过程的重要环节的完整信息,多数人不会结合讨论来解释他得到的结果。科学技术、理工农医的论文的重要一环是解析实验结果,而我们的一些论文往往以结论代替讨论,没有讨论,人们就不知道它有什么重要性和创新性。

第五个问题是原创性的论文没有第一手的研究结果,自己研究分析一通,得出的是别人的结果。

第六个问题是不介绍同类工作已有的结果,不提人家研究到什么程度了,只说自己是世界先进水平,这是违背科学道德的。

六大问题可以总结为引言笼统、不介绍同行工作、参考文献太少、缺乏研究过程、缺乏原创和不介绍已有成果。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很多方面入手。如果我们能从正面提倡引用别人的论文,就能解决这六个问题中的好几个问题。如果他能够认真地引用论文,前三个问题就解决了,第四个问题也可以部分解决了,因为作者就会明白什么叫讨论,什么叫结果,什么叫结论。作者手上没有好论文,就会形成低水平论文指导低水平论文的局面。

从有近代科技以来,以中国人命名的定律、方法、结果极少。比如,我们有爱因斯坦方程,但很少听到张三方程,李四方程。我们感到很遗憾,我们自己也有责任,有主观的因素,也有客观的因素。不管怎么说,我们已经做过的工作不引用,使得我们丧失了很多话语权。

为什么中国人自己的论文引用率低?

“我们的学术论文引用率低,就像粮食烂在仓库里,没有人发现”。提高学术论文质量,要从提高引用率开始。我们希望引用率能不断提高,不但要引用国外的论文,还要引用中国的论文,不但要引用自己的论文,还要引用同行的论文,要引用有分量的论文,要引用被公认的论文。冯长根同时认为,学术论文引用率低有四个原因:

第一就是浮躁风。

有的人写论文的目的只是为了评职称,评教授、博导;是为了拿毕业证,拿学位证书,只要有论文就行了。发表是目的,引用不引用无所谓,不管天下还有谁跟他做一样的工作。还有人认为,引用了别人的观点,自己不就算不上创新了嘛?为了戴上创新的帽子,宁愿掩耳盗铃。确有这样的事,我不引用,我不犯错误,但我引用了我就评不上一等奖,为什么?不是原创性了!这是对原创性的片面认识。有了青藏高原,才有喜马拉雅山,才有珠穆朗玛峰。没有这三个层次,就没有珠穆朗玛峰。可是,我们的许多论文给人的感觉就是,看不出他的基础工作,同行的工作,不知道他的青藏高原在哪,喜马拉雅山在哪,但是你已经知道他是珠穆朗玛峰了,是世界领先了,这就是浮躁风。

 第二个原因就是传统文化的影响,自我谦虚,同时又文人相轻。

谦虚使自己原来做得很好的工作不引用。一个科学家从事工作十几年,他发表论文起码有二三十篇,他自己写文章从来不引用自己以前的文章,他认为那是丢脸的,要被别人说是自引,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认为自引不好。科学技术的连续性、发展性要求不管是谁的,是对的就可以引用。文人相轻使得不屑于引用别人的论文。

第三个原因就是科学历史造成了我们引用少。

什么叫科学历史?因为现代科技对中国人来讲是一个外来文化,都是舶来品,因此自己的东西没有什么可以引用的。没有引证的需要,没有形成传统。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引用是一个传统,是科技界的道德,第一道德就是要引用,公开说张三干的就是比我好,这就是西方传统。

第四个原因还要归因于我们在科学技术上不成熟。

我们在科学技术上稳定的发展科技才30年,这30年对我们来讲很宝贵。但是,我们要实事求是的说,人家已经发展了200年、300年。科学技术上的不成熟导致了我们缺乏引用,但我们不能等到成熟了才行,我们要跨越式的发展。 

所以,冯长根书记表示,提高学术论文质量,要从提高引用率开始。一个是希望写论文的专家要多引用论文,包括别人的论文和自己的论文;二是从事科技管理、期刊编辑和学术交流的专家要鼓励从各方面采取措施提高引用率,把这两件事做好,相信中国学术论文的质量会逐渐提高。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编辑部节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