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第76卷第6期目录
综述 | | | 青藏高原地气耦合系统及其天气气候效应: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 | | 赵平,李跃清,郭学良,徐祥德,刘屹岷,唐世浩,肖文名,师春香,马耀明,余兴,刘辉志,假拉,谌芸,柳艳菊,李建,罗达标,曹云昌,郑向东,陈军明,肖安,远芳,陈东辉,潘旸,胡志群,张胜军,董立新,胡菊旸,韩帅,周秀骥 | | 2018,76(6):833-860 [摘要](2005) [PDF(11.68 M)](1822) | [HTML] | | | | 夏季青藏高原上空热力异常与其上下游大气环流联系的研究进展 | | 刘舸,赵平,南素兰,陈军明,王慧美 | | 2018,76(6):861-869 [摘要](1741) [PDF(2.91 M)](1506) | [HTML] | | |
论文 | | | 青藏高原地表位涡密度强迫对2008年1月中国南方降水过程的影响Ⅰ:资料分析 | | 马婷婷,吴国雄,刘屹岷,江志红,于佳卉 | | 2018,76(6):870-886 [摘要](1715) [PDF(2.28 M)](1448) | [HTML] | | | | 青藏高原地表位涡密度强迫对2008年1月中国南方降水过程的影响Ⅱ:数值模拟 | | 于佳卉,刘屹岷,马婷婷,吴国雄 | | 2018,76(6):887-903 [摘要](1617) [PDF(5.26 M)](1224) | [HTML] | | | | 青藏高原上空一次重力波过程的识别与天气影响分析 | | 李驰钦,左群杰,高守亭,鲁蓉 | | 2018,76(6):904-919 [摘要](1588) [PDF(4.73 M)](1195) | [HTML] | | | | 南亚夏季风爆发前后青藏高原地表热通量的长期变化特征分析 | | 韩熠哲,马伟强,马耀明,孙翠艳 | | 2018,76(6):920-929 [摘要](1531) [PDF(1.44 M)](1202) | [HTML] | | | | 春季青藏高原感热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和预测作用 | | 李秀珍,唐旭紫,李施华,简茂球,温之平 | | 2018,76(6):930-943 [摘要](1839) [PDF(4.45 M)](1350) | [HTML] | | | | 夏季青藏高原对流系统移出高原的气象背景场分析 | | 胡亮,徐祥德,赵平 | | 2018,76(6):944-954 [摘要](1445) [PDF(1.76 M)](1246) | [HTML] | | | | WRF模式对青藏高原那曲地区大气边界层模拟适用性研究 | | 许鲁君,刘辉志,徐祥德,杜群,王雷 | | 2018,76(6):955-967 [摘要](1746) [PDF(4.43 M)](1379) | [HTML] | | | | NPP/VⅡRS卫星反演青藏高原夏季对流云微物理特征 | | 岳治国,余兴,刘贵华,戴进,朱延年,徐小红,惠英,陈闯 | | 2018,76(6):968-982 [摘要](1719) [PDF(20.49 M)](1525) | [HTML] | | | | 基于静止卫星的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夏季对流的气候特征分析 | | 李博,杨柳,唐世浩 | | 2018,76(6):983-995 [摘要](1794) [PDF(7.35 M)](1279) | [HTML] | | | | 青藏高原那曲地区一次深对流云垂直结构的多源卫星和地基雷达观测对比分析 | | 汪会,郭学良 | | 2018,76(6):996-1013 [摘要](1738) [PDF(10.97 M)](1384) | [HTML] | | | | 青藏高原对流云的偏振雷达观测研究 | | 梅垚,胡志群,黄兴友,陈超 | | 2018,76(6):1014-1028 [摘要](1713) [PDF(7.36 M)](1318) | [HTML] | | | | 青藏高原大气可降水量单站观测对比分析 | | 胡姮,曹云昌,尹聪,段晓梅 | | 2018,76(6):1029-1039 [摘要](1636) [PDF(1.98 M)](1319) | [HTML] | | | | 基于组网观测的那曲土壤湿度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 | | 李博,张淼,唐世浩,董立新 | | 2018,76(6):1040-1052 [摘要](1790) [PDF(3.74 M)](1189) | [HTML] | | | | 2014年夏季青藏高原云和降水微物理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 | | 唐洁,郭学良,常祎 | | 2018,76(6):1053-1068 [摘要](1734) [PDF(8.47 M)](1200) | [HTML] | | |
|